綿陽市扶貧移民局

啃下脫貧“硬骨頭”群眾安居更樂業——江油市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紀實2018-02-05



戰旗鎮白沙村安置點油煙處理設備

沐浴著冬日的暖陽,羅正高把收拾妥帖的細軟傢當搬上車,一傢人乘車從門口的泥巴路顛上碎石路,再駛上水泥路。搬出世居的祖宅,作別眷戀的土地,羅正高不時回望的眼中除瞭濕潤,還有更多的希望。

伴隨著敬元鄉潮陽村羅正高等5戶12人的順利搬遷入住,江油“十三五”規劃實台中通水管施的238戶、633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圓滿收官,啃下瞭最大、最難的一塊“硬骨頭”。

□趙亞玲本報記者肖贇梅文/圖

搬出窮窩窩

敬元鄉沐水村,這個江油最偏遠的山村舉目四望皆是山。一座老舊的黃泥房孤零零地立在山腳下,屋裡時常黑乎乎的,除瞭幾樣頗有年歲的舊傢具幾乎一貧如洗。這是一年前走進沐水村羅繼明老人傢裡看到的一番景象。女兒外嫁、兒子在外打工,貧困驅使年輕人離鄉背井,餘下孤寂的老人和日漸傾圮的老屋。

“住在山上生活相當不便,村裡許多地方甚至沒有修路,運送物品隻能靠肩挑背磨,娃娃們上學很吃力,就醫不方便,村裡小夥連媳婦都不好找。”易地搬遷之前,石元鄉仙鶴池村貧困戶李忠先語氣中充滿瞭無奈。

地質滑坡、用水困難、不通公路、母親患病……2015年,戰旗鎮白台中通馬桶沙村貧困戶丁餘明被一系列的“麻煩”困擾著,無法抽身的他隻能一次次放棄外出打工掙錢的機會,守著“窮窩”的他成天愁眉不展。

要幫助貧困戶解決交通不便、生存環境差、基礎設施滯後這類共性問題,引領他們走出困境,補齊發展“短板”,易地扶貧搬遷概莫能外。有識於此,江油市委、市政府給出這樣的對策:對不具備生存發展條件、就地脫貧成本高、難度大的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此解開偏遠地區脫貧致富的死結。

住上靜電機推薦新房子

“國傢補貼建房,這麼好的政策要抓緊瞭。和大傢挨到住鬧熱,最起碼買袋鹽、買瓶醋方便多瞭。”沐水村的李興田在聽到搬遷消息的第二天就找到村書記,在搬遷協議書上簽上瞭名字。

“有積極響應的,也有守舊的人怕離瞭一畝三分地沒活路,一開始不願搬遷。”沐水村書記李隆君說:“搬遷對農民來講是大事,群眾有顧慮、有反復時,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尤為重要。”

為此,村裡全面宣講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貧困戶算清現實賬、算好長遠賬,充分尊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意願,確保瞭有搬遷意願的群眾應搬盡搬,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搬遷范圍。

易地搬遷資金是關鍵,江油一方面通過財政投入給予貧困搬遷建房戶一定困難補助,一方面積極整合涉農項目資源,采取“群眾自籌、項目整合、政府補助、社會幫扶”的方式籌集建設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時,通過精心組織規劃、認真排查風險,確保瞭建築質量有保障、建築風貌有特色。

2016年11月,戰旗鎮白沙村李傢大院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順利完工。在集體搬遷入住的那天,30名“新主人”在傢門口擺起瞭壩壩宴,共慶喬遷之喜。

“搬進瞭條件這麼好的新房子,老母親現在和鄰裡鄉親住在一起,有人幫忙照看,我可以放心的出去打工掙錢瞭。”搬進新傢的丁餘明喜笑顏開地談起瞭未來。

過上好日子

易地扶貧搬遷不是簡單地幫貧困群眾“挪個窩”,而是要給他們的生產生活“鋪好路”。隻有在“扶”字上下足功夫,才能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安居更樂業。

安置好村裡的19戶易地搬遷戶,戰旗鎮白沙村村兩委又開始為這些困難群眾的生產生計奔波。“解決搬遷群眾後續產業發展和就業增收才是對我們村幹部最大的考驗。立足於傳統農業鄉鎮的現實,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解決就業、壯大集體經濟是這些貧困群眾最好的出路。”村書記丁大兆說。

2016年,白沙村引進益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150畝水蜜桃產業基地,易地搬遷戶以承包土地入股的形式進行年終分紅,並依托產業基地就近短期務工創收,人均年增加收入800餘元。

與此同時,敬元鄉沐水村在低價流轉當地外出務工農戶土地用於易地搬遷戶發展生產的同時,引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發展生態生豬養殖和臘肉訂單生產,人均年增加收入500元。從今年元旦至春節前夕,該村養殖的100頭年豬醃制的臘肉,將陸續交售到電商公司,而這100頭年豬裡,貧困戶養殖的就占瞭70頭。搬遷戶唐順華說:“公司訂瞭我4頭年豬,每頭做成臘肉要賣3400元至3600元,比我過去賣肥豬的2600元高多瞭。”

隨著涉及全市26個鄉鎮68個村的遷徙大劇的圓滿落幕,238戶、633人不僅搬出瞭窮窩窩,還住上瞭新房子,更實現瞭良好的後續發展,江油啃下瞭易地扶貧搬遷的“硬骨頭”,真正實現瞭“拔窮根、挪窮窩,搬得出除毛-擺脫老舊型的除毛方式,任何毛髮一網打盡∣真空除毛推薦~聖雅諾美學診所、穩得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jp226x5h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